学者朱磊走过了世界七大洲以及中国数十个省级行政区,在旅行中,他感受了人类与环境的丰富多彩,捕捉人生的体验视角,也接触世界的方方面面。他将自己的旅行称为“寻道四方”,因为这种一边旅行观察一边阅读思考的行为,本身就是寻道的过程。
在采访中,他这样说道:“通过《寻道四方》,我想做的是,让知识更丰富,让信息更可靠,让视野更宏大,让心灵更自由。”
寻道的旅程不是一次而是一生
上观新闻:您将您的全球旅程称为“寻道四方”,“道”指的是什么?
朱磊: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律虽然无形,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凌驾于有形世界之上。人类所能认知的全部宇宙,也是在这种规律下发展而来的。规律是先验存在的,无论人类是否认识规律,规律都在支配着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人们有时用“天道”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规律。
当人们将规律总结和表达出来,就是道理或思想。道理或思想来自规律,但并非规律本身,所以《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和“德”虽然经常连在一起,却是不同的概念。“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德”是主观的行为标准。“道”需要顺应,“德”关乎选择。多数时候,人们认为善良的美德应该是顺应规律的。逆规律的做法,是失德的行为。“德”是人们追求的行为标准,是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而这种标准是需要符合“道”的,因此人们先要了解“道”是什么、为何寻“道”。
上观新闻:追寻自己人生中的“道”,如此重要吗?
朱磊:是的,寻道很重要。寻道是为了寻求获得对“道”的体悟,它有助于提升人生的境界,明确人生的方向,坚定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意义。“体悟”和“知道”是两种情况和境界。当我们知道某种规律时,意味着这种规律进入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体悟某种规律时,意味着这种规律成了我们的信念,并将调动起我们的主观性,支配我们的行为。
寻道四方,就是要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时空中不断探寻规律,认识规律,体悟规律,顺应规律。每个人都是时空的旅行者,都有独自面对天地的真实体验与真诚思考,这样才能在短暂的个人生命中感受丰富的人类文化,在为人类社会作出个人贡献之后超然看待寻常的生命来去。寻道的目的是要让人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向着理想的目标不断进取。
人生要有多种尝试、经历和体验,才会有更多的感悟,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上观新闻:通过寻道的旅程给您的生活及心态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朱磊:寻道的旅程是修行的过程,也是信仰的实践过程。意识调理身心,理念决定意识,文化影响理念。文化表现在一群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共性上。通过寻道的旅程,了解和体验各种文化,选择自己认可的文化理念,然后经过修炼心性,才能趋向理想境界。理想境界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寻道的旅程不是一次,而是一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各地的人们大多是在不同文化影响下进行选择的。人的行为常常取决于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自我身份的认知往往受文化的影响。换位思考不仅指要人与人之间换位,还要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换位。只有了解更多的文化思维,才能知道有更多的理念选项,方能真正做到尊重其他人和其他文化。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洞察万物本性,理解不同视角,纵观境界高下,顺应天地之道。对待别人的选择,包容、开放、豁达、淡然;对待自己的选择,坚定、真诚、纯净、执着。
旅行不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上观新闻:您走过世界七大洲以及中国数十个省级行政区,哪里或哪些场景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磊:就我个人而言,旅行不只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不断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履行使命、调整身心的过程。走过世界七大洲以及中国数十个省级行政区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持续进行了几十年。运用各种机会,在一生的时间纵深与全球的空间广度中,进行人生的时空旅行,在这一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场景与事件,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认知画卷。
不经意的感动会增加生活中的正能量。2013年我在西藏途经林芝的路上休息,可以远望南迦巴瓦峰。同行的10岁女儿在对雪山写生时不慎将画笔掉落几十米下的山腰,急得大哭。我说没了画笔没关系,可以先拍照,回去对着照片画。意外的是,半小时后,一个面色黝黑的藏族小伙子跑了过来,手里拿着捡上来的画笔——一定是女儿着急时被他看到了。当他归还画笔时,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用非常生疏的汉语说他是附近摆摊卖货的。我提出要去他那里买些东西,他看出了我想报答他的意思,脸一红,说声“不用”就跑掉了。
在不同文化的偏远地区,乐观心态与思念情绪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润滑剂。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北极地区有。挪威的朗伊尔宾约在北纬78度,有几千人的常住人口,是地球最北的城市。再往北还有居民,但没有城市了。朗伊尔宾全年有8个月在冰点以下,地下几乎全是冻土,据说当地政府规定濒死之人必须离开该城。城里唯一的医院都只备有个位数的病床。我2017年在那里遇到当地的一对老夫妇,拄着拐杖缓慢走在斜坡的街道上。面对他们友善的微笑,我不禁拿起相机,老人抬起拐杖,很配合地摆了个有点夸张的造型,用英语幽默地说“300美元”。我2018年去南极地区,上船的地点乌斯怀亚被称为“世界的尽头”,是那时地球最南的城市。与最北城市朗伊尔宾相比,乌斯怀亚的城市规模大了10倍,鲜花盛开的景观也使市容更加优美,这主要是纬度和温度的原因。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世界最南端的孤零零的小邮局外,一个小女孩虔诚地将信投入比自己还高的鲜红的邮筒,背后是茫茫大海。
上观新闻:有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就像游记,您觉得《寻道四方》是游记吗?
朱磊:不算吧。当代游记大体可分三类:实用类游记是提供旅行实用知识,诸如签证、路线、旅店、景点、美食、风土人情等各种情况的介绍和解决办法;见闻类游记除了涉及上述旅行情况外,着重描写景点和旅行者的经历过程;感悟类游记重点是阐述心得、抒发情感。
写作过程中,我心目中这本书的类型,应该在这三种游记形式之外,重点写知识性话题和综合性感悟,属于那种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提供经验资料的科普性杂记。《梦溪笔谈》《东坡志林》《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徐霞客游记》《菽园杂记》《闲情偶寄》《海国图志》等书的风格我很喜欢。这类书一般内容丰富,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观察视角,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体视野,促进思想、制度、文化的传播和扩散。
《寻道四方》这本书内容较为庞杂,有游记,有研究,有故事,有历史,有介绍,有评论,有体验,有思考。在林林总总的旅行杂感之间,它的主线或者贡献是,方法上提出了万年视角,理论上提出了天道学说,应用上提出了隐士生活。通过个人的微观视角与人类的宏观视角,探讨宇宙和人类,涉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以旅行游记做引子,多角度阐述了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天道学说,推论隐士生活价值观的合理性与能动性。希望本书能够提供观察世界的新颖视角、心理建设的修行境界和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上观新闻:在各地游历时,您就已经计划完成这样一本书,完整呈现您的心路历程了吗?
朱磊:开始并没有这个想法。每次旅行都有特定的目标或任务。但我有记录经历与感悟的习惯,并常常自省,追求能“日参省乎己”,于是积累了不少素材。后来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够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记录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生活的随感,并通过万年视角,观察宇宙自然与人类文明,让书中的精彩世界能够给人带来内心通透平静愉悦。我想以游历为切入点,呈现一个寻道的美好世界。
当时我在高校开设了讲授人文地理学的课程,于是想到运用强调人文主义方法、重视主观感受分析的观察视角与思考方式,开启一次以开放态度面对世界、积极探索万物规律的百科式的知识之旅,打造一个万花筒般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分享一点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的天道文化,设计一本希望是有趣味、有内涵、有视野的人生之书。
不能说这本书已经完整呈现了我的心路历程,它只是一个阶段的呈现。这本书通过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观察世界,捕捉人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创造美好,品味美好,少留遗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世界因内心明亮而精彩,生命因洞察演化而超然
上观新闻: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按理说“世界是平的”,信息全球化是否对您的寻道之旅产生了影响?
朱磊:寻道之旅是信息之旅。信息全球化令当代人获取各种信息更便捷。很多信息不必身临其境也能获得,但旅行可以带来更深的体验。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故事。旅行可以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观察历史事件真实的遗迹,更加感性而真切地接近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情境。不同文明有不同的社会意识环境,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主流情绪。即使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旅行也可以让人穿越和切换不同的情绪与环境,检验信息是否真实,反思信念是否正确,感受不同时空下的人物心态和社会思潮。
寻道之旅也是思考之旅。旅行提供纵横万里的空间和文明变迁的画卷。旅行让人走出固有的空间,接触和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让思维更加活跃开阔。真正的旅行应该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旅行,接触人类文明的不同领域,印证和反思自己以前的信息和观点是否可靠,同时扩大视野,发现新现象新问题,通过继续读书与交流,弄清背后的道理或艺术价值,人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因此而不断拓展。
上观新闻:在交通十分便利,环游世界并不难实现的时代,您的寻道之旅给读者所带来的独特性是什么?
朱磊:万年视角为这本书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观察框架。我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加上了“想万年事”。在以万年为单位的世界里,社会只是一个点,世界只是一条旅行线,时代只是一瞬,一生只是一个故事。寻道之旅的目的,不仅开阔眼界,观察空间差异,还通过视野的拓展提升内心修为,最终实现意识的升华。身体和心灵的旅行,是身心演化的过程、探索规律的过程、追寻天道的过程。人生本身就是旅行,旅行路上不懈寻道。道在心中,世界因内心明亮而精彩。心怀大道,生命因洞察演化而超然。
另外一个较为独特的地方是全书体系。有别于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讲述见闻的一般结构,这本书共分9章45节,分别从“人文视角”“人地生态”“人类迁徙”“人类定居”“人类社会”“人类生活”“人类艺术”“人类信仰”“人天关系”9个方面,在比较世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古今中外、自然人文存在的共同规律,以寻道者的体验与随感,提出和阐述“天道学说”,倡导“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行为模式。这种框架和内容有助于读者沉浸于人类出现以来所取得的文明成就,感受世界的演化过程。探寻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界。纵览人类文明,跨越古今东西,传播思想文化,开创想象空间。激发思考活力,打破思维惯性。让知识更丰富,让信息更可靠,让视野更宏大,让心灵更自由。这种一边旅行观察一边阅读思考的行为,本身就是寻道的过程。
一门人生体验的学问,源自人对空间的无尽好奇
上观新闻:您的这本《寻道之旅》是一本人文地理学的典型作品,但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地理学又被称为“地理科学”。即便是地理学之下的人文地理,更多倾向的也是人地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先天带有“科学”的标签,而“科学”又常常意味着独立于主观判断。您如何看待人文地理学?
朱磊:地理学源自人的本性,源自人对所处空间的无尽好奇。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时空坐标。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例如语言、宗教、经济、政治、民俗等各种人类社会的现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同样研究空间差异,但前者重点研究自然现象,后者重在观察人类社会,核心是人文现象的多样性,聚焦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和社会变化。
人文地理学既可以作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研究参考,也可以作为个人观察和体验天地人生的思考视角。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注重体验的学问,与实证主义相反,它不强调普遍性,而强调个别性和主观性,其研究的现象不可重复,其成因有独特背景和影响因素。
人文主义方法在展示多样的人文世界时具有优越性。这种方法注重两个角度:一是每个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二是观察者理解的独特性。以旅行见闻为例,行走各地的时候,人们都可以看到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艺术,但每个人关注和感受的内容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人文地理学的探讨范围,并且允许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观察、体验和多种方法的分析,可以探索那些现象背后的成因。
上观新闻:段义孚先生曾说,人文主义地理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人作为一个个体,他认识世界,就是从调动各个感官去感知环境开始的。通过调动所有感官,人们才形成了空间与地方的概念。感知环境对于了解人有怎样的帮助?
朱磊:人文地理学传统研究范式关注三大主题:空间差异、空间分析、人地关系。现代人文地理学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是研究方法的多元与综合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越发朝跨学科与应用化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文地理学不仅是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的学科,它还是一门人生体验的学问,有助于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切。在同样的观察对象面前,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有不同的体会和结论;在同样的观察环境中,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有不同的观察内容和重点。经验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均可在人文地理学的世界中看到独特之处,对环境与人有多元化的了解。
当然,我们的观察如同滤网,可能忽略或扭曲部分信息。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只是我们视野中的世界,我们尽力客观,但那永远不是真实的世界。好在,真实的世界本身不会说谎。尽管我们看到的世界,在时间的冲刷下,有的显露,有的掩盖,但它就在那里。
上观新闻:过去,更多的是西方作家写别的地方的经验,他们往往带着某种西方视角来书写。您会带着中国视角去写其他地方的经验吗?这种中国视角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角?
朱磊:我是以个人视角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我在看待各种现象时力图以万年视角的纵深去审视和总结事物的规律。由于我是沉浸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者,虽然也努力接触和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但不可避免会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华文明所独具的连续、统一、包容、创新、和平等特质必然会影响中国学者的文化视角。因此,我在比较东西方文明内容时可能很自然地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思维与中国视角。我赞成中国视角要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与西方视角不同,中国视角在探索人文地理学领域的时候,更注重系统性、长期性、平等性、和谐性、互动性。此外,关注领域与重点也与西方视角不同。例如,中国自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就有奉道、崇德、尚中、求变、合众的传统,因此中国学者自古以来就注重悟道、修德、中道、创新、和睦等修身处世的品德塑造。从世界演化规律和研究视角变迁来看,中国视角某种程度上应该能够展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和引领力,这是十分宝贵的。
《寻道四方》
朱磊 著
九州出版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